<dl id="ysaak"><acronym id="ysaak"></acronym></dl>
  • <button id="ysaak"><input id="ysaak"></input></button>
  • <rt id="ysaak"></rt>
    • 企業管理
    企業重組上市IPO

    市場經濟

      關于什么是市場經濟,人們的看法不盡相同。對此,山西農業大學經貿學院張建華先生在其所著《經濟學——入門與創新》一書第二章“經濟史通論”中,從整個人類社會歷史發展的高度,對市場經濟的內涵,作了全面系統的論述。市場經濟的概念:市場作為配置資源的基礎手段。

      熊德平(2002)認為市場經濟是“以維護產權,促進平等和保護自由的市場制度為基礎,以自由選擇、自愿交換、自愿合作為前提,以分散決策、自發形成、自由競爭為特點,以市場機制導向社會資源配置的經濟形態”。市場經濟的本質并不在于“市場”和它的“機制”與“功能”,而是與“私有”、“契約”、“獨立”相對應的“產權”、“平等”、“自由”等具有鮮明價值判斷特性的行為規范性質的制度,是建立一種通向文明的人與人之間的關系的主張和追求。市場經濟是自由的經濟、平等的經濟、產權明晰的文明經濟,是市場交換規則普遍化的經濟形態。

      熊德平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與所有制關系探索》(《揚州大學學報(人文社科)》2002年第1期,人民大學報刊復印資料《社會主義經濟理論與實踐》2002年第7期)一文中,從市場經濟發展歷程和客觀現實相結合的角度進行了深入剖析。全面定義了市場經濟的本質內涵,其概念值得理論研究、政策制定和實際工作部門參考,F介紹如下(以下內容為作者原文,如需引用請注明上述文獻出處,以尊重和保護作者知識產權):

      “市場經濟”的概念無非是市場經濟的歷史和現實在人們觀念上的反映。

      馬克思在《資本論》手稿中認為人類社會的發展必須經歷從自然經濟到商品經濟再到產品經濟的三階段歷程。顯然,市場經濟屬于商品經濟。市場經濟與市場自然有關,有市場經濟必有市場存在,但市場并不等于市場經濟。與“市場”有幾千年的歷史相比,“市場經濟”只有一百多年的歷史,便是最好的說明。市場是商品生產和交換的產物,但只有市場上商品交換的規則成為社會普遍行為規則時,商品經濟才進入它的高級形式市場經濟。

      在經濟理論的發展中,馬克思、恩格斯并沒有使用“市場經濟”的概念來表述他們稱為“商品經濟”或“貨幣經濟”的經濟形態,更沒有回答“市場經濟”的概念和涵義。因為他們的研究和古典經濟學家一樣,重點從商品關系分析入手研究價值規律,揭示人類社會發展規律,而沒有具體地探索市場在商品經濟中的機制和功能(趙放,1999)。列寧也只有在1906年和1922年兩次使用過“市場經濟”一詞來和“計劃經濟”對比。在第一次是作為計劃經濟的對立使用的,指出:“只要存在市場經濟,---------世界上任何法律也無力消滅不平等的剝削。只有實行巨大的社會計劃經濟制度-------才能消滅剝削!保ā读袑幦返10卷)而第二次則明確指出引入市場經濟和計劃經濟并不矛盾,“新經濟政策不是要改變統一的國家計劃,不是要超過這個計劃的范圍,而是要改變實現這個計劃的方法”(《列寧全集》第32卷)。

      “市場經濟”概念的流行是從19世紀末,以A-馬歇爾、M-瓦爾拉、V-帕累托為代表的古典經濟學,開辟了把經濟學研究重點放在稀缺資源的有效配置上,對市場配置資源的內在機制做出詳盡的高度數理化的研究,得出在完全競爭條件下,市場可以通過供求形成的均衡價格,使資源配置達到“帕累托最優”,揭示出市場在配置資源上的內在機制,使市場被看成經濟運行的中樞,從而將商品經濟或貨幣經濟引向了“市場經濟”(趙放,1999),并使“市場經濟”開始興起。因此,一般通行的“資源配置由市場引導方向的經濟”的市場經濟主流概念都是來自于此。

      通行和主流并不等于正確。西方市場經濟發展過程中形成的市場經濟概念,是資本主義制度背景下,商品經濟自發的產物,是一個從商品交換到市場交換規則形成,再到市場經濟的自發過程。在這一過程中市場和與之相適應的市場制度是同步形成的。所以,其概念只需強調市場的機制和功能,無需也不愿強調其內在本質屬性。而我國市場經濟的建設和發展,實質上是在社會主義制度背景下,從排斥商品和市場的“計劃經濟”開始的轉型過程,這一過程中市場經濟的存在和發展必然要受到計劃經濟的抵制,使之配置資源機制難以發揮功能。因此,從加快我國市場經濟體制建立和完善的角度,“市場經濟”的概念和涵義更應側重其內在本質屬性,找出其一般規定性,而不是照搬西方的現成概念。

      馬克思主義的經典作家雖然沒有給出“市場經濟”的明確概念和涵義,但卻給出了分析任何一種經濟形式的方法論工具。馬克思指出:商品使“生產者的關系,取得了勞動產品的社會關系形式”,“資本不是一種物,而是一種以物為媒介的人與人之間的社會關系”(《資本論》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75,第88,834頁),列寧曾經指出:“凡是資產階級經濟學家看到物與物之間的關系的地方(商品交換商品),馬克思都揭示了人與人之間的關系”。(《列寧選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72,第444頁)在馬克思的理論里“人與人之間的關系”是經濟形式的本質。分析“市場經濟”的本質同樣要從“人與人之間的關系”入手,而不是僅抓住機制和功能這些表象。

      馬克思分析商品經濟的方法,完全適用于揭示“市場經濟”隱含著的“人與人之間的關系”。市場經濟是一種商品交換的經濟,在市場上,商品交換的雙方只能交換屬于自己的產品。同樣,合作也必須搞清楚自己擁有的資源。市場上,商品是個天生的“平等派”,交換雙方“只有通過共同一致的意志行為,才能讓渡自己的商品,占有別人的商品?梢,他們必須彼此承認對方是私有者!边@種交換關系是一種“具有契約形式的(不管這種契約是不是用法律固定下來)關系”,關系雙方“只須默默地彼此當作被讓渡物的私有者,從而彼此當作獨立的人相對立”(《資本論》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75,第102,105頁)。這里“私有”意味“產權”,“契約”意味“平等”,“獨立”意味“自由”,這是市場得以存在,交換得以進行的前提。否則交換將無法進行,市場也將不再存在。市場之所以能存在和發展,必然有保護這種“產權”、“平等”和“自由”的制度做基礎,市場上形成的這些制度普遍化時,市場經濟便產生了。正是因此,恩格斯把體現交換平等、自由等契約原則的羅馬法稱為“商品生產者社會的第一個世界性法律”(《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4卷1972,人民出版社,第248頁)。綜觀近代西方文明史,不難發現,西方文明的興起也正是伴隨著這一制度的形成。正因為如此,西方學者把市場經濟也常常被稱為“市場制度”。這種制度就是馬克思所講的“人與人之間的關系”。

      所以,市場經濟的本質涵義可以概括為:“以維護產權,促進平等和保護自由的市場制度為基礎,以自由選擇、自愿交換、自愿合作為前提,以分散決策、自發形成、自由競爭為特點,以市場機制導向社會資源配置的經濟形態!币来撕x,市場經濟的本質并不在于“市場”和它的“機制”與“功能”,而是與“私有”、“契約”、“獨立”相對應的“產權”、“平等”、“自由”等具有鮮明價值判斷特性的行為規范性質的制度,是建立一種通向文明的人與人之間的關系的主張和追求。市場經濟是自由的經濟、平等的經濟、產權明晰的文明經濟,是市場交換規則普遍化的經濟形態。

    市場經濟的起源

      市場經濟時代是以工業為主導的時代,人們已經看到了現代工業文明在改善人類生活中所取得的巨大成就,今天許多發展中國家都在致力于積極推進國家的工業化。但歷史似乎總在與人類為難,從采集開始直到封建農業,在各個歷史階段,“不該來的”都來了,而由農業到工業,“該來的”卻遲遲不來。這是為什么呢?

      一般地,工業是從農業中分化獨立出來的,要揭開工業文明和市場經濟的起源之謎,仍然只能從農業經濟的發展中著手探索。如前所述,還在奴隸農業時期,就已產生了最早的手工業和商品經濟萌芽。到農業經濟時代末期,即封建農業時期,以農具制作和農產品加工為主的手工業和商品經濟,已經變得相當發達,出現了不少專門的手工業作坊和商店。為了滿足不斷擴大的市場需求,這些作坊和商店便不斷擴大經營規模,其基本做法,一是實行雇工經營,二是不斷改進工具,結果最終導致了資本主義機器大工業的形成。

      達里關鍵在于商品經濟能否發展起來。從本質上來講,商品經濟就是市場經濟,而市場經濟則必然導致以雇工經營和機器大生產為主要特征的資本主義經濟制度。但商品經濟的發展與自給自足的小農經濟是對立的,它一方面刺激小農家庭增加消費,另一方面又在競爭中竭力排擠家庭手工業,減少小農家庭收入,同時還以種種脅迫利誘手段,吸引家庭勞動力外流。其結果,常常使農戶家破人亡,并對封建統治形成直接威脅,因而必然引起小農的竭力抵抗和封建統治者的重重阻撓。但“青山遮不住,畢竟東流去”,雖然在中國過于強大的封建勢力有效地遏制了商品經濟的發展,但在西歐地區商品經濟卻沖破了相對薄弱的封建勢力的阻擋,蓬勃發展起來了。從此,人類便進入了以工業為主導的市場經濟歷史發展新階段。

    市場經濟的基本特征

      市場經濟(Market economy)時代最基本的特征是,工業取代農業占據了社會經濟的主導地位,市場營銷成為最普遍的經營形式,由此導致社會經濟各個方面發生了一系列深刻的變化:

     。1) 由封閉走向開放 市場營銷要求根據市場需求,廣泛利用各種市場資源,在極其廣闊的時空范圍內進行生產,而不是象傳統小農那樣局限在一個家庭范圍內,使用家庭資源,為滿足家庭需要而進行生產。在這里需要特別強調一下“廣泛利用市場資源”。到目前為止,國人一般已經普遍接受了面向市場需求的概念,但廣泛利用市場資源的觀念依然十分淡薄,經常見諸媒體的一句話是“立足于當地實際,從當地實際出發”,乍一看似乎的確無疑,但其實是一種典型的小農經濟觀念,應當從根本上予以革除。

      (2) 機器化 從歷史發展來看,世界各地小農經濟統治數千年間并不曾發明過任何一臺最簡單的機器,而15世紀末以來,隨著市場經濟逐漸成為世界經濟的主流,人們便開始嘗試發明這樣那樣的機器,特別是自18世紀下半葉以來短短二三百年時間,人們便便發明了無數精巧絕倫、神通廣大的機器,各行各業都普遍實現了機器化。事實表明,機器化是與市場化相聯系的一個歷史范疇。從理論上來分析,首先面對巨大的市場需求,手工生產是無法滿足的,必須大量應用機器生產;其次,在市場經濟背景下,廣泛的社會分工協作,集廣大民眾的智慧和汗水于一體,為各種機器的發明和制造提供了充分的現實可行條件。于是,經過人們堅持不懈的努力,終于實現了機器大生產,其主要特點是:以煤炭、石油等非生物能源為動力,能夠大功率、高效率、長時間連續作業。簡言之,歷史發展的邏輯表明,機器化是市場化發展到一定階段的必然伴隨產物,沒有市場化,就沒有機器化。

     。3) 科學化 由于面向市場經營,使用機器大生產,這就要求人們改變以往小農經濟狀態下那種憑經驗靠估計的做法,而代之以科學的定量測試、計算和分析。注意:這里“科學化”并不簡單地局限于科學技術成果在生產中的應用,而是主要指人們觀察和分析問題時的思維方式的科學化。

      這里插一段討論。英國著名生物化學家李約瑟(Joseph Needham,1900-1995)在15卷巨著《中國科學技術史》中曾提出了著名的“李約瑟難題”(Needham Puzzle):“如果我的中國朋友們在智力上和我完全一樣,那為什么像伽利略、拓利拆利、斯蒂文、牛頓這樣的偉大人物都是歐洲人,而不是中國人或印度人呢?為什么近代科學和科學革命只產生在歐洲呢?……為什么直到中世紀中國還比歐洲先進,后來卻會讓歐洲人著了先鞭呢?怎么會產生這樣的轉變呢?”這一問題引起了國內許多學者的廣泛關注和熱烈討論。筆者認為,其實很簡單,關鍵就在于中國近代資本主義市場經濟萌芽遲遲未能發展起來。小農經濟本質上是排斥科學的,中國古代曾長期將一些民間創造發明斥之為“奇技淫巧”,就是這種觀念的一個典型例證。分析其原因,可以設想一個封建小農家庭,其產品都由自己家人消費,首先,自己是不會欺騙自己的,因此無需對產品的數量與質量進行嚴格的定量檢驗;其次,投入與產出均在家庭內部完成,因此無需進行嚴格的會計核算;第三,沒有市場需求,自己家庭的需求有限,因此無需費心巴力地探討增加產量、提高質量的方法;第四,家庭的能力有限,除忙于日常生產外,根本無力顧及其它;第五,小農家庭經營規模過小,一項新技術即使能夠使產量成倍增加,對農戶來講,也沒有什么吸引力。歸納起來,當這種封建小農家庭在社會上占據絕對多數的時候,即使少數人有興趣進行科學研究,也成不了氣候。反之,市場經濟就不同了:第一,產品要通過市場銷售,這就需要對產品的數量和質量進行嚴格的定量檢測;第二,生產要素是通過市場方式配置的,這就要求進行嚴格的會計核算;第三,在市場需求的拉動下,整個社會都有強烈的動機探討增加產量、提高質量、減少消耗、提高效率的方法;第四,經濟的主角是廠商,廠商有足夠的資金與實力來推動科學研究的發展,并在生產實踐中廣泛應用各種科學研究成果;第五,由于廠商經營規模很大,一項新技術的采納,即使產量僅僅增加1%,也會帶來相當豐厚的利潤。總之,科學化是市場化的伴隨產物,沒有市場化,就沒有科學化。

     。4) 雇工經營 面對巨大的市場需要,僅靠家庭勞動力顯然是無法滿足的,必須大量引入家庭外勞動力。抽象地來講,使用家庭外勞動力,可以有兩個途徑:一個是強迫一些人當自己的奴隸;另一個是通過支付工資來雇傭他人為自己工作。但是,大量強迫本國人當奴隸,會使國家統治失去基本的依靠力量,導致社會秩序徹底崩潰,因此使用奴隸勞動原則上只能抓擄其他貧窮落后弱小國家的民眾,如美國早期歷史上曾大量抓捕非洲黑人從事奴隸勞動,就是一例。但是,抓捕外國人來當奴隸,決非長久之計,因為任何一個國家的人口都是有限的,并且增長緩慢,遠遠趕不上非人的奴隸勞動折磨下人口減少的速度,同時大量抓擄外國人當奴隸,還會引起越來越強烈的反抗,不利于海外市場的擴大。因此,從根本上來說,市場經濟條件下只能通過支付工資的辦法來雇傭本國自由民從事生產勞動。此外,大量機器的應用及由此導致的技術分工,使大量工人能夠真正融合為一個有機聯系的整體,共同完成生產過程,為大規模雇工經營提供了技術基礎。否則,在手工生產條件下,人與人之間缺乏內在的技術分工和聯系,勉強將大量的人集中在一起勞動,不過是聚沙成塔,徒勞無功,就如同上個世紀70年代末以前的人民公社一樣,最終還得散伙。

     。5) 專業化和社會化 使用機器大生產和雇工經營的結果,是社會分工變得越來越細,整個社會經濟呈顯專業化和社會化的特點,社會成員普遍養成了分工協作的習慣和理念,這也是社會生產效率大幅度提高的重要原因。

      (6) 廠商(或企業)成為最基本的經濟組織形式 機器大生產和雇工經營,必然突破家庭經營的局限,使廠商成為最基本的經濟組織形式。與小農家庭相對簡單的內部結構,廠商內部結構要復雜得多,其中包含了種類繁多、數量巨大、分工精細的各種生產要素,是一個巨大復雜的經濟系統。

      (7) 私有制范圍擴大了 廠商成為基本經濟組織形式以后,私有制的范圍就擴大了,雖然名義上仍然是私有制,但在實際經營和管理層面上,所有者已經不能完全隨心所欲地支配和處分自己名下的財產了。這與封建農業時期的個體私有制相比,已經不可同日而語了,這是一種“擴大的私有制”,其內部正在孕育產生新興公有制萌芽。

     。8) 利潤取代具體產品成為直接生產目的 由于在極其廣闊的時空范圍內組織市場經營,廠商生產的目的不再象小農經濟那樣以獲取產品為直接目標,而是以利潤為直接生產目的,產品的生產變成了獲取利潤的手段。在這里,利潤是泛指一切價值增值。

      (9) 生產要素資本化 隨著利潤成為直接的生產目的,一切生產要素都相應地變成了賺取利潤的手段,即通常所謂“資本”。整個社會經濟從此都置于資本的支配之下,受資本統治,“資本主義”成了這一時代的最強音。

     。10)實行市場機制 市場分配成為最基本的分配形式 包括各種市場資源和勞動產品,都通過市場交換來進行分配,實行“各增其值、等價交換”原則,即個人向廠商提供生產要素,按系統論觀點,每一種生產要素在生產過程中都實現增值,并得到各自的報酬,形成個人收入,個人再以其收入按等價交換的原則向廠商購買各種消費品。

     。11) 廣泛而激烈的市場競爭 由于市場分配成為最基本的分配形式,一切生產要素和產品都要通過市場來分配,于是千千萬萬的廠商和個人便在市場上圍繞有限的市場資源展開了廣泛而激烈的市場競爭,使每一個人和每一家廠商都隨時面臨嚴酷的市場壓力,從而推動市場經濟不斷向前發展。

     。12) 政治民主 由于市場經營通行等價交換原則,從本質上來講,要求人與人平等協商,這樣就形成一種基本的人類行為模式,反映到政治上,就要求自由、平等和民主。同時,市場把個人、企業與社會緊密地聯系到了一起,這使得每一個社會成員都有強烈的動機關心和參與社會公共事務,人們普遍具有濃厚的民主意識。最后,市場經濟的基本組織單位是廠商,廠商既財大氣粗,又人多勢眾,這樣政府使用高壓手段就失去了現實可行基礎,除了民主別無出路?傊,民主化是市場化的派生產物,沒有市場化,就沒有民主化。

     。13) 規范化 市場經濟是一個由千千萬萬的廠商和個人參與的過程,因此必然要求對人們的行為作出嚴格的規范,包括國家法律制度、廠商內部的管理制度、各種技術性操作規范以及產品和服務的質量標準等。這就好比,在鄉間小道上,一個人或很少的幾個人走路,無需交通規則,但在大城市,數以萬計的行人、車輛一起上路,就必須制定交通規則了?傊,規范化是與市場化相聯系的,沒有市場化,就沒有規范化。

     。14) 對外擴張和全球化(Globalization) 市場經營由封閉走向開放,廠商經營規模越來越大,最終勢必突破國家疆界,向全球擴張,這樣市場經濟的擴張性就與小農經濟的保守性形成了尖銳的矛盾,這是15世紀末以來長達數百年的殖民侵略活動,以及20世紀上半葉發生兩次世界大戰的根本原因所在。

      市場經濟就是指通過市場機制來實現資源優化配置的一種經濟運行方式.

      (15)市場經濟的局限性 市場經濟是一個由千千萬萬的廠商和個人自主參與交易形式,在市場經濟中有一只看不見的手在指揮。這只看不見的手就是市場的價值規律。一般來說,商品的價格是受供求關系影響,沿著自身價值上下波動。所以在交易過程中,我們常能看到同一種商品在不同時期價格不同。當漲價時,賣方會自發的加大生產投入;當減價時,賣方會自發的減少生產投入,這就是市場經濟的一個特點:自發性。市場的范圍之大使得誰也無法客觀宏觀的去分析觀察,參與者們大多以價格的增幅程度來決定是否參與,與參與程度,這就體現了市場經濟的第二個特點:盲目性。參與者盲目自發的投入生產,而生產是一個相對于價格變動耗時較長的一個過程,所以我們常能看到一種商品降價后,它的供應量卻在上升,這就是市場經濟的第三個性質:滯后性。

      市場經濟的一般特征是:1.平等性 2.競爭性 3.法制性 4.開放性 (這是它的一般性特征)

    市場經濟發展的實際歷史進程

      在世界歷史上,從農業時代向工業時代轉變,是從西歐開始的。從14世紀到15世紀,歐洲遇到了空前嚴重的危機,接連不斷的饑荒、瘟疫和戰爭使整個歐洲經濟和社會的發展幾乎完全停滯,與當時古代中國和古代印度的繁榮形成強烈的反差與對照,促使不少歐洲人冒險探索前往東方的航線。1492年哥倫布(Cristoforo Colombo,約1451-1506)到達美洲,歐洲列強開始在全球范圍內進行大規模的殖民侵略活動,世界市場急劇擴大,刺激英國工場手工業迅速發展起來,大量農田被強行改為牧場,大量農民被迫離土離鄉,進入手工業工場,充當雇傭工人,史稱“圈地運動”(Enclosure movement),又名“羊吃人運動”。

      1642年英國爆發了資產階級革命,到1688年,經過長期斗爭,歷經三次反復,終于確立了資產階級君主立憲政權。

      1760-1830年代,英國完成了工業技術革命,實現了機器大生產。隨后,歐美主要國家都相繼完成了工業技術革命。亞洲的日本在1868年明治維新之后,也迅速完成了資本主義工業化。

      19世紀末20世紀初,歐美主要資本主義國家相繼由自由競爭資本主義階段,進入壟斷資本主義階段,整個20世紀,資本主義各國經濟的壟斷程度越來越高,到目前,幾乎各行各業都形成了一些規模巨大的壟斷公司,寡頭壟斷已經成為占統治地位的市場結構,這表明從自由競爭到壟斷是一個歷史的進步。

      20世紀上半期,資本主義列強為爭奪勢力范圍,發動了兩次世界大戰。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后,美國取代英國成為世界上頭號資本主義強國。

      戰后至今60多年間,世界經濟又發生了很大的變化。目前,一般來說,歐洲和北美絕大多數國家,以及亞洲的日本,已經步入成熟的資本主義市場經濟階段。而亞洲、非洲和拉丁美洲絕大多數發展中國家則依然處于傳統封建小農經濟階段向現代市場經濟過渡中,工業化水平遠遠落后于歐美日發達資本主義國家。

      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中國是一個典型的傳統小農經濟國家,只有微不足道的少量零星工業生產。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首先從1949年到1952年在短短三年內,迅速恢復了戰爭創傷,然后從1953年開始到1970年代,排除重重阻力,克服種種困難,在政府的強力推動下,走計劃經濟道路,初步完成了工業化。1978年12月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之后,在新的歷史條件下,實行改革開放,于1984年中共十二屆三中全會提出發展有計劃的商品經濟,1992年中共十四大提出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目前,已經基本上建立了市場經濟體系,步入了市場經濟國家行列。但總體市場化程度仍然有待提高。

      與中國改革開放大約同時,前蘇聯東歐國家也在上個世紀80年代實行各具特色的經濟改革,到80年代末90年代初相繼和平演變,由計劃經濟國家向市場經濟國家轉型。

    現成公司熱 | 信托基金 | 財務管理 | 政策法規 | 工商注冊 | 企業管理 | 外貿知識 | SiteMap | 說明會new | 香港指南 | 網站地圖 | 免責聲明
    RICHFUL瑞豐
    客戶咨詢熱線:400-880-8098
    24小時服務熱線:137 2896 5777
    京ICP備11008931號
    微信二維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