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l id="ysaak"><acronym id="ysaak"></acronym></dl>
  • <button id="ysaak"><input id="ysaak"></input></button>
  • <rt id="ysaak"></rt>
    • 行業新聞
    注冊香港公司好處

    離岸觀點“不用擔憂”

    有了阻止外國稅務當局自由調查私人金融事務的法律,位于香港新加坡的投資者們應恢復信心。

    香港和新加坡加強稅務透明度的舉措將有益于離岸投資,這一點是不會有什么爭議的。香港近幾個月簽署了大量避免雙重征稅協定,使其此類協議的總數達到了17份,在一個日益苛刻的運營環境中提供了追求金融效率的新機會。與此同時,新加坡簽署了62件避免雙重稅收協議(請參照香港圖表A中的完全名單)。

    傳統意義上,離岸金融中心提供低稅率和高級服務,而不是沒有稅收和最低披露要求。香港和新加坡這樣的地方很難算得上離岸金融中心,但對全球要求更多透明度的敦促作出正面反應符合其利益。就此而言,為了符合進入經合組織“白名單”的要求,兩地已在忙于簽署所需數量的稅收條約。“白名單”列出了充分實施了國際上接受的稅收標準的司法轄區。新加坡于2009年11月成功進入該名單,香港很快同樣也將進入該名單。

    但一些投資者仍很謹慎。他們最主要的擔心是這些條約中的信息交換協議將給海外政府調查個人私人金融事務的許可。并且這種調查甚至可以在嫌疑個人不知情的情況下進行。

    其實沒有什么好害怕的。香港政府沒有無視本地納稅人的權利,也沒有不聽取他們公開表達的擔憂。結果,大量安全機制被安排寫進了這些條約中(見圖表2a和2b)。

    首先,提出信息交換要求的任何政府必須提供所尋找內容的具體細節,包括所涉及個人的姓名、相關稅收的種類、被要求信息的性質和相關性及計劃中的目的。

    不會出現為了不讓某些魚兒漏網而廣撒網的現象,例如向某司法轄區索要某個國家公民所持有的所有銀行賬戶。

    如果某個請求符合要求,那么相關個人將被告知,除非有理由認為那樣做會妨礙調查。會給個人時間檢查被要求的信息,在被交換前要求修正,并可以對拒絕作修正提起上訴。至關重要的是,對于日期在稅收條約簽署之前的信息,不能要求交換。

    香港這部新的法律與新加坡在去年10月通過的類似。“國內利益”條件被刪除掉,在該條件下,當局只可以收集信息以執行本地稅收法律,但同時也有措施確保這些請求是基于事實而不僅是懷疑。

    雖然請求通過稅收當局的渠道來執行,但他們也可能申請不在當局文件里的信息。為了追查出公司所有者和信托受益人、銀行和金融服務提供商等機構可能被要求遞交與(客戶)實體構成、姓名地址和股權變更以及董事的姓名和地址相關的文件。

    從OIL的觀點來看,如果集團成員將接受信息請求,將必須遵守適用司法管轄主體的法律,必要時接受法律建議。

    總之,信息交換協議是一種更復雜環境的征兆,這種環境是伴隨締約司法轄區興起而產生的。

    香港和新加坡是幸運的,他們能夠簽署完整的避免雙重征稅協議:從締約方獲取收入的居民們在何時及以何種方式被課征稅收方面有一定的確定度,且他們有資格豁免,以至于同樣的收入不會被課征兩次稅收。其他的很多司法轄區已被迫通過簽署稅收信息交換協議(TIEA)達到經合組織的透明度規定,而這些協議對投資者沒有提供實際益處。

    無論如何,投資者只能使用條約網絡為他們的商業利益服務,前提是他們跟得上微妙的監管腳步。

    理解特定司法轄區如何操作信息交換請求跟理解特定稅收協定下收入分配(利息、股息和傭金)的稅收減免同樣重要。

    離岸金融在過去12個月里經歷了劇變。重要的是,就風險和回報而言,投資者們知道他們所處的位置。

    現成公司熱 | 信托基金 | 財務管理 | 政策法規 | 工商注冊 | 企業管理 | 外貿知識 | SiteMap | 說明會new | 香港指南 | 網站地圖 | 免責聲明
    RICHFUL瑞豐
    客戶咨詢熱線:400-880-8098
    24小時服務熱線:137 2896 5777
    京ICP備11008931號
    微信二維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