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托行業的制度紅利正在漸漸減小,未來面臨的競爭會不斷增強,2013年信托行業的兌付壓力會更大。
2012年,在市場對信托業能否繼續保持爆發式增長的爭議聲中,信托業資產規模輕松跨越了6萬億關口,年內突破7萬億已無懸念。在資產管理規模上,信托業年內將很可能超越保險業,成為我國第二大金融行業。
2007年以來,我國信托行業的發展基本是一年一個臺階,[注冊香港公司登記服務]在規模上維持著50%以上的快速增長。這歸功于經過5次清理整頓后信托行業終于有了準確的定位,有了相關法律法規的護航。這實質上是其在制度上享有了紅利。作為唯一的業務可以橫跨貨幣市場、資本市場、實業領域的金融機構,在本輪宏觀調控貨幣緊縮的環境下,信托公司成為銀行將表內資產騰挪到表外的通道,從而迅速增大了單一信托的規模。而在以融資類產品為主的集合信托上,信托公司實際上擔當了“第二銀行”,在銀行信貸收緊的背景下取得了快速發展。
但是,信托行業的這種制度紅利正在漸漸減小。2012年,監管部門出臺了一系列新的政策措施,極大地拓寬了證券、基金、保險等金融子行業的業務范圍,使得其資管業務與信托公司的業務之間產生了很強的替代性,信托行業面臨的競爭壓力大大增加。同時,隨著規模的不斷擴大,信托行業的問題也在不斷暴露出來。 2012年,多家信托公司爆發出兌付風險。雖然在集合信托產品上,還未出現真正不能兌付的案例,但是2012年信托產品出現問題的頻率已經大大超過往年,集合信托產品似乎已經不再那么保險。一時之間,信托何去何從成為熱議的話題。
隨著監管政策的變化,泛資產管理的時代已經來臨,信托行業未來面臨的競爭會不斷增強,但至少短期來看,信托行業在資產管理上,仍具有證券、基金等行業難以比擬的優勢。首先是先發優勢,信托行業經過多年的發展,在積累了龐大資產管理規模的同時,也經歷了多次的風險洗禮與考驗,對風險的認識程度更深,而證券、基金等行業在證券領域以外的資產管理業務上基本是空白,缺乏相關的經驗。二是人才優勢,信托行業在快速發展的幾年中培養了一大批專業人才,而證券、基金行業 10余年來人才培養的方向基本局限在證券投資領域,在項目投資與管理上缺乏專業人才。三是制度優勢,信托公司獨特的制度安排所帶來的紅利雖然正在不斷弱化,但尚未完全消失。信托行業仍是唯一的可以橫跨貨幣市場、資本市場、實業領域的金融機構,而證券、基金等行業在資產管理某些業務領域中仍需要以變通的方式進入,這增加了其成本。此外,監管的放開,對信托行業來說并不全是壞事,比如更多的金融產品已經可以以信托產品作為投資標的,這將增大信托產品的資金來源。
在產品風險方面,2013年信托行業的兌付壓力會更大,暴露的問題可能會更多,但這種風險仍將是個案與局部的,不會發生系統性的風險。從長遠來看,這種兌付壓力的化解一方面取決于信托公司的資產管理能力,更重要的是要實現買者責任自負。任何投資都是有風險的,剛性兌付有違“受人之托,代人理財”的本質,但在目前的情況下,剛性兌付有存在的必要,而且正是因為有了隱性的剛性兌付要求,才有了信托行業跨越式的大發展,市場各方已經習慣這樣的思路,治理是個長期的過程,不可能一蹴而就。
2013年,對于所有信托公司而言,[青島 注冊香港公司服務]都將是競爭更為激烈的一年,信托產品的數量和規模將很難再維持前幾年那樣的增速。但是對于信托公司而言也是一個新的機會。信托公司應該借機化“先發優勢”為“品牌優勢”。逐步放棄沒有比較優勢的業務,比如通道類業務,鍛造自身的核心資產管理能力,包括項目開拓與管理能力、風險控制能力、資產配置能力、產品創新能力等。未來不排除信托行業重新洗牌的可能,這也是市場化優勝劣汰的必然結果,存留下來的必然是具有優秀管理能力或差異化服務能力、良好品牌的機構。在相關制度的配合下,信托行業未來也將逐步向財產權信托、遺產信托等業務方面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