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開數據顯示,在已逼近11萬億的信托規模當中,今年將有高達5.3萬億信托到期,其中二三季度是集中到期時間段,而牽涉無數個人投資者的集合信托規模就高達1.27萬億,房地產項目則被視為隨后的高危區。
眾所周知,幾年以前,[在天津注冊香港公司服務]信托還是跟在銀行、保險、基金等后面的小弟弟,但是,也就這么短短幾年時間,信托就一躍成為僅次于銀行的第二大金融業務。
不僅如此,信托產品的市場追捧度,也遠高于其他金融產品。
俗話說,天上不掉陷兒餅,高達10%以上的收益,如果沒有足夠的利潤做支撐,是無力承受的。而從近年來信托產品的發行情況來看,要么是房地產等暴利行業,要么是由地方政府信用擔保的政府性平臺公司。
對前者來說,開發企業所以敢用如此高的代價用信托產品來募集資金,理由也很簡單。
因為,2008年金融危機爆發以后的幾年內,全國掀起了一場轟轟烈烈的投資熱,而房價也出現了新一輪的快速上漲。給開發企業帶來的利潤,是足以讓他們能夠承受信托這樣的高回報金融產品的。
而對后者來說,則與開發企業完全相反了。要知道,幾乎所有的平臺公司都是不賺錢,甚至是賠錢的。
那么,為什么也能“享受”得起信托這樣的高收益產品呢?道理很簡單,那就是有政府托底,完全不需要考慮融資成本、融資代價。至于如何償還到期信托,方法也很簡單,以新還舊。
而從現在的情況來看,已面臨著三個方面的問題了。首先,房地產市場已進入調整期。也就是說,房價有可能會出現較大幅度的下降。
雖然暴跌不可能,政府也不會讓其暴跌,但是,出現一定幅度的下降是必然的,也是扭轉不了的。那么,對發行了信托產品的開發企業來說,就將面臨無力兌付的局面。
值得注意的是,由于一些信托在風控條款中立下了“降價銷售權”這樣的生死遺囑,亦即在企業無力兌付的情況下,幫助企業發行信托產品的機構,可以將開發企業手中的商品房等降價銷售。
如此一來,跟風降價現象也就極有可能發生,最終引發全行業的利潤水平下降。那么,償還信托等債務的能力也進一步降低。
第二,信托產品已進入滯銷期。如果信托市場仍然紅火,對發行信托的企業來說,可能還能通過以舊還新確保風險不立即發生。
可是,隨著市場對發行信托產品企業的信任度下降,特別是國際熱錢的撤離,信托市場也進入了調整期和滯銷期。過去十分搶手的信托產品,如今都成了嫁不出去的老姑娘。那么,以新還舊的空間就越來越小,風險也就越來越大,危機的步伐也加快了。
第三,地方政府已進入債務風險期。對地方政府來說,日子可以說越來越難過。其中,債務如何償還是最主要的問題之一。因為,無論是信托產品還是銀行債務,都進入了償還的高峰期,而過去主要依賴的“土地財政”和以新還舊,也已沒有多大空間。
今年以來的土地收入就比往年少了近3/4。即便后面會有些回升,也升不到哪里去。在這樣的情況下,如何償還信托債務,確實是一個很大的問題。
擔心的是,信托就象地方政府債務一樣,大家都在竭力不當首先捅破泡沫的“先鋒”?墒,在外在壓力如此大的情況下,不可能每個地方和企業都能做到我不當“先鋒”。就象浙江奉化的興潤房地產公司一樣,其實他們也不想當這個“先鋒”的。
可是,被逼到墻腳以后,也只有扮演“先鋒”的角色了。即便如此,地方政府也不得不出手相救。否則,就有可能形成地區性系統風險。
那么,一旦在開發企業、政府融資平臺出現類似于礦產企業那樣的信托兌付風險,其可能帶來的后果,應當比礦產企業更加嚴重。畢竟,相當一部分開發企業都已經出現了“資金鏈”緊崩的現象。
而政府融資平臺,也可以說沒有一個是資金寬松的。退一步講,就算政府融資平臺有地方政府做后盾,開發企業怎么辦?政府總不至于放著平臺公司不管來救開發企業吧?
更加令人擔心的是,[在成都注冊香港公司服務]隨著美國QE退出步伐的加快,國際熱錢撤離中國的步伐也在加快。其中,相當一部分是棲息在信托產品上的。一旦信托產品在國際熱錢撤離中,市場信任度更低,以舊還新的空間也更小了,出現風險的概率也就大大提高。
信托產品,是不是悄悄地進入了風險期,危機是否已經悄悄來臨,值得關注。一年5萬多億的信托兌付壓力,如果沒有以新還舊做支撐,是很難度過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