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l id="ysaak"><acronym id="ysaak"></acronym></dl>
  • <button id="ysaak"><input id="ysaak"></input></button>
  • <rt id="ysaak"></rt>
    • 信托基金|財富傳承管理|家族辦公室
    注冊香港公司好處

    中國金融改革悄然提速

    中國金融監管者現在看起來像是駕駛著快艇的拖船船長。他們對于如何駕駛中國市場這艘大船朝著理想的方向航行有著正確的直覺,但事實證明這艘船的發動機馬力比他們最初想象的更足。
    他們的目標是減小銀行業的比例,[香港公司查詢]使其在中國金融體系中不再占如此強大的主導地位。官方數據顯示,目前銀行貸款占到中國企業融資總量的80%,遠遠高于其他國家(無論是發達國家還是發展中國家)不超過50%的一般水平。
    這些監管者精心制定了實現這一目標的計劃。但如今,強大的市場力量正推動中國以遠高于設想中的速度在這條航線上前行,并且催生極大的新風險。
    中國政府想以小心謹慎、循序漸進的方式對金融業進行改革,近幾個月來一直在逐步推動這一進程。最引人注目的是,隨著6月初以來的兩次降息,中國政府已在設定存款和貸款利率方面賦予了銀行更大的自由。中國政府仍保證銀行享有可觀的利差,但比以往有所收窄,這迫使銀行逐漸去適應這樣一種情況——資金成本實際上也非常重要。
    中國政府在企業債券市場上也取得了進展,該市場此前由于發行方面臨繁瑣的審批流程而長期停滯不前。監管者近來已放松了管制,加快了審批流程,并鼓勵發行更多債券。
    北京方面取得的成就值得稱贊。畢竟,許多觀察人士原以為,中國政府不會在2012年采取什么大動作。由于中共目前一心專注于十年一次的領導層換屆,人們認為政府基本沒有心思進行政策試驗。
    但與中國金融市場快速變化的步伐相比,中國政府取得的進展就顯得很緩慢了。中國金融市場發生的變化,已超出了官方改革議程所涵蓋的范圍。
    銀行出售的理財產品就是真正利率自由化的例子。這些理財產品通常是把貸款再包裝為短期投資產品,這在幾年之前幾乎不存在。但到今年第一季度末,理財產品總額達到10.4萬億元人民幣,相當于銀行存款總量的12%
    銀行使用理財產品競相爭奪客戶,用比存款利率上限還高的收益率吸引他們。但客戶都非常挑剔。許多理財產品的期限短到只有一個月,到期之后投資者就可以轉向另一家銀行。競爭相當激烈,使得銀行的利差降到了最低限度。
    若要感受固定收益產品的繁榮盛況,請忽略普通的債券市場,把目光轉向信托業。中國的信托公司發放貸款或進行股權投資,然后再把這些打包成固定收益產品賣給客戶。
    這些信托公司在十年前還默默無聞,如今管理的資產規模超過5.3萬億元人民幣,就資產規模而言,信托業今年將令保險業黯然失色。與債券市場的對比結果甚至更令人震驚。信托產品總額大約是在中國的交易所交易的企業債券總規模的20倍。
    信托和理財產品的成功很容易理解。在中國,對任何有可能帶來合理、安全回報的投資產品,投資者都有著被壓抑的需求。由于利率過低,儲戶已厭倦了把錢存進銀行。股市被視為從事內部交易的秘密堡壘,房產價格也在下降。投資者迫切需要新的投資產品。
    但信托和理財產品的迅速崛起,也帶來了巨大的風險。中國政府鼓勵了一種信念,即債務違約幾乎是不可能的,因為它可以命令銀行為瀕臨違約的公司紓困,比如今年早些時候的人造纖維制造商山東海龍(Shandong Helon)。許多理財和信托產品在出售時,都帶有“債務人不會違約”的隱性擔保。投資者可能在毫無準備的情況下遇上糟糕的結果。
    還存在市場改革操之過急的系統性風險。[注冊美國公司好處]中國政府變得謹慎是有理由的。就在十年之前,中國的各家銀行實際上是資不抵債。政府必須注入巨額資金幫助銀行恢復健康,同時也希望給它們時間站穩腳跟、成為以盈利為導向的機構。
    多年以來,中國監管者的態度都極為謹慎,不敢引導金融體系駛向競爭的“驚濤駭浪”。他們最終還是朝著這個目的地駛去,而金融體系就更加迫不及待了。
    現成公司熱 | 信托基金 | 財務管理 | 政策法規 | 工商注冊 | 企業管理 | 外貿知識 | SiteMap | 說明會new | 香港指南 | 網站地圖 | 免責聲明
    RICHFUL瑞豐
    客戶咨詢熱線:400-880-8098
    24小時服務熱線:137 2896 5777
    京ICP備11008931號
    微信二維碼